范建刚

编辑 锁定
 

艺术简历

 
 

范建刚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研究员。
 
书法的写意精神
文/范建刚
“写意”一词有披露心意、抒写心意之意,《战国策·赵策二》:“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唐李白《扶风豪士歌》:“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陈造《自适》诗之一有句:“酒可销闲时得醉,诗凭写意不求工。”上述关于“写意”的说法,其实都是抒情表意的意思。“写意”一词还有第二层意思,指中国画的一种画法,不求工细形似,只求以精练之笔表现出作者的情趣。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记苏联版画展览会》一文中述道:“我们的绘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的确,从宋以来的元、明、清就有不少大家使用写意作画,如倪云林、唐伯虎用水墨作画,唯其写意,斯称大雅。“写意”还可以理解为快意、惬意、痛快、舒坦、舒畅等。因此我认为,“写意”其实就是写心,通过某种载来展示作者的心境。
 


 
其实从明末就有一位文人大家实现了书法写意精神的升华———他就是王铎。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技法,利用墨法、章法进行渲染,形成了奇特的效果。有的字在涨墨的作用下,几乎看不到笔画了,但字的轮廓外貌依稀可辨;而有的字几乎没有墨色,形成了枯笔书写。这两种方法的运用,使整个作品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认为,这种处理方法其实就是采用了中国画的写意技法和手段,形成了点、块、面和远、近、高、低的层次感和章法上错落有致、大小有别的多种特点。
在当今社会,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专家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进行了各种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洪彪不仅有很好的书法功力,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草书作品大草字夹杂小楷,黑字加朱色,对整个章法进行了渲染,有深远的意境。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沃兴华的作品尤其重视写意。他曾经出版过多部书法著作,其中《从创作到临摹》《书法临摹与创作分析》尽述了写意的内容和过程,给人呈现出一幅幅写意的心境。


一、写意符合中国文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字的出现,就给中国书法这个不朽的文明埋下了种子。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最早人类为了计数、记事、占卜、祭祀等,就采用了与事物相近的符号把它记下来,刻在兽骨上。其实,早在公元前14世纪,人类就已经有了文字意识和相关记载了。这些文字符号都是象形的。自殷商起,甲骨文大量使用,到西周初期还使用了一段时间。“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汉字了。它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方式,为后世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原则和基础。汉字是以‘象形’‘指事’为本源。”(李泽厚《美的历程》)仔细分析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基本上都是按照当时人们理解的物,或者是现实存在着的物的“像”画出来的一种简便符号,它直接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认识恰恰是一种表意,也就是写意。这种写意的好处有:一是容易理解,二是便于记忆。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从历史上遗留的文物来看,周文明开启后,人们已经对文字、图案进行了改进。青铜器上的文字、图案也已“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纯洁的‘乐音’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自心的情感”(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而情感的表达主要由创作者直接通过个体来实现。出土的周初文物大都表现出种种神秘动物的沉雄厚实、威震四方。这些其实都是想象出的一种美。它们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以震慑百姓。而周后期的恰恰注入了情感因素,具有写实加写意的美,并且为后世写意的成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历史到了汉代,不论是壁画、书法还是诗词、雕塑等,都体现出“以形入神,传神写意”的新境界。“以书法、绘画、雕塑等线条艺术与造型艺术为例,此时的绘画和雕塑不仅仅要求象形,而且还要求生动逼真、引人入胜的效果;书法则不仅要求线条书写中形体的变化跌宕之美,更要求体现出活泼的精神来。”(徐华《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也就是说,汉代特别是东汉以来,不论是文学、绘画还是书法,都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盛世。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颇为繁荣的时期,疆土不断扩大,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世界也空前繁荣,对文字的改造、书法的演变也由此不断扩大。章草、汉简、草书以及东汉末年至三国的魏碑等,无不体现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的变化。这些变化也直指书法写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书法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基于中国文化的“根”所产生的。这些都是得益于植入人们心里的最朴素又最激荡的情感。它们都是通过写意的手法来表现的。如果没有写意,没有情感,也就没有生机、没有创新、没有活力!

二、写意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本领
所谓传统,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借鉴价值、被普遍认可的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各个时期里的实践成果的总结。因此,如果能很好地借鉴、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技巧,会对我们学习书法艺术大有好处,而且是我们学习书法艺术的不二法门。就书法而言,“临帖就是以碑帖或别的法书为榜样,来对照模仿、练习,它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启功《书法答疑》)。孙过庭在《书谱》里讲道:“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谢肇淛《五杂俎》称:“凡学古者,其入门须用古人之法度;而其究竟,须运自己之丰神,不独书也。”以上诸家言论说明,学习书法必然要进行大量临帖。通过临帖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规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与古人对话”,掌握古人的方法、技巧,丰富自己的用笔能力。如果脱离了临帖,那么毛笔便会如野马脱离了缰绳一样,没有目标,任意奔跑。临帖有没有方法呢?我认为方法肯定有,把握以下几个字就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爱。找个自己喜欢的帖进行临摹。有的人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最后一个方法都没得来,还声称他临习了不少帖子。如果专心地钻研一本自己喜欢的帖子,吃透了其用笔方法、字形结构等特点规律,将会比临十本八本要稳妥得多。二是静。临帖时切勿分心,要排除干扰,细心揣摩,对准字形和笔法,沉浸到古人当时的书写状态中去,体会参悟,必然会大有收获。三是古。要想获得古意,必须要站得高,站高了才能看得远。有的人取法今人。殊不知,他已经掉进了陷阱。试想一下,这个“今人”是否临帖?是否收获了古人的财富?你走古人的路子,是按你对传统的理解和掌握,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偏差,何况临习今人的呢?
只有认真把握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特点,规范学习路径,在学习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日后的书法创作中得心应手。
 
三、写意必须要有综合素养
书法以美著称。它总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或激越、或痛快、或抒情、或博大、或振奋……就像音乐一样,让受众能从内心感受到一种快乐的美。而这种美是来自于书法作品的气韵、意境、内容等。通过观看作品,观众感受到的是作者的综合素养,包括知识、阅历、情感、修养、技法、艺术思想等。因此,要想创作出好作品,必须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和文化水平,让作品更厚实、更有味道。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纵览古今,凡是大书法家必有大修养。颜真卿的字敦厚大气,刚正不阿;王羲之的字隽永秀美,清气若兰……而他们的书法皆与其学问修养成正比。
 
我们往往认为,字如其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一个人博览群书,字就厚实;心善如佛,字就有美感;能容纳宽博,字就大气磅礴。如果说拿个体书家的人生修养可以印证其书法特点的话,那么我们再看看各个历史朝代的字迹,是不是也能从这一时期的书法特点看出政治、经济、军事等对它的影响?秦统一文字,重法刑,李斯的小篆就规矩方正,却消灭了情感。东汉国富民丰,思想解放,文字多元化发展,字体大气欢快。如《石门颂》飘逸恣肆,洒脱自如,意趣横生;《乙瑛》《孔宙》《礼器》隶法实佳,笔法雄健,端严俊逸。到了唐代,尽管书体发生了变化,但大唐盛世,书法尽展风采,书家各领风骚。由上述种种可以看出,书法不仅仅是一门写字艺术,它还是由多元体组成的一个独立艺术,是受书家自身修为、外界环境、历史因素、哲学思想等共同影响的产物。
 
四、写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有“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亦其一端也”之说。沃兴华在《论书法艺术的现代转型》中说:“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重大的历史发展时期,每一个书法人都无法回避因时代转型而引发的书法转型问题。”这也就是说,时代的变化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对书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写意作为一切艺术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的”(杨晓阳语),最能表现出时代要求的特征。书法只有通过写意才能准确表情达意,通过笔墨的渲染才能体现出精神世界来。
首先,写意书法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向前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原来沉寂的书法逐步得到唤醒,不论是机构设置还是学习人数都出现了较大的改观。进入改革开放后,情况又发生了空前的改变,人们学习热情高涨,氛围深厚,这些主要得益于国力兴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重视精神世界的满足。在认可传统书法的基础上,书家往往注重“意”的抒写和“境”的营造,以达到最高的精神追求和满足。
 
其次,写意能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哲学上认为,世界不只是物质的,而是物质和外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每个时代都是一样的,只要那个时代物质丰富,那么它的精神世界也会飞速发展。当今世界,科技、工业、农业各行各业多元化、多维度迅猛前行,人们对精神领域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并且形成了并驾齐驱的态势,这也给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最后,写意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守护。宗白华说:“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到有限,意趣是回旋往复的。”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对美的审视。但由于个体修养不同,加上时空物体的转换,审视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常说的“大道至简”“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就是要找到内心最深处的审美能力。只要激发出心灵中存在的“道”,对美的认知也就容易多了。
 
书法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具备了抽象表现艺术的各种元素和特质。这些元素和特质的表现,都是由写意性来表达。“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孙过庭《书谱》),“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张怀瓘语),都是强调书法的写意性。可以说,书法没有写意性,就缺乏灵魂和思想。
书法写意贵在用笔、用墨、用情。一幅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必然蕴藏有书写者良好的笔墨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没有良好的用笔方法,就不会产生较好的书法线条。书法离不开水和墨。要创作出高质量的书法作品,笔法、墨法同样重要。书法通过墨法表现浓、淡、干、湿,也就“塑造”出了意境。人们常说某人把字写“死”了,我认为他说的就是字里缺少“情”的投入,这个情就是书写者的认知、情怀、感悟等。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饱含深情的佳作。他们或是由于见证了名山大川,与友人开情畅饮,兴之所至,以笔墨发人生之浩叹;或是自己最爱的亲人战死疆场,内心无比悲愤,以笔墨宣泄不可遏止之痛。因此,书法作品必须靠“情”来传递灵魂、传达情感。

 
只有通过写意才能表达出“不可言传”的境界。王羲之在《自书论》中说:“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唯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意思是说,他只认为钟、张二人的作品才具有大气象,堪称“绝伦”之作,点画之间皆有意趣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妙处。这里的“言所不尽”其实就是“神”以外的“玄”。这也是“王羲之把玄学及美学中的观念运用到书法艺术中,是书法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邹增《书法艺术与哲学思想》)。
只有通过写意才能写出抽象的事物。任何艺术都不能照搬生活,而艺术又都来源于生活,并且对应于生活中的形象、情感、道理等。书法艺术在表现生活时,往往有立形(结体)、表意(情感或内容)、装饰(墨法)等特点。这些都是具体的表象。抽象的逻辑只有在字外才能表现出来,这是需要一定的写意功夫的。


 
词条标签:
范建刚;书法家范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