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华 号天山牧人
苏国华,字子石,号天山牧人。男,回族,大学文化。1940年出生于甘肃临夏市,祖籍南京。现为中南海国礼艺术家,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常务理事。近年来获得“中国当代最具有影响力书画名家”
“中华文化名人”“金奖艺术家”“中华民族杰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书画作品走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深圳、广州、成都等国家、地区和都市,2010年底参加了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国书法家峰会”书展,并获“民间优秀书画家”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海峡两岸书画大展一等奖。
当翻开是画册《人民艺术家》目录,看见苏先生的姓名时,我还是平静的,再仔细阅读苏国华的介绍及书房评论后,心里就是点不平静了 ……认识苏老先生近二十年了,对他和他的书法也是有所了解的,他走出临夏近十年里也没有放弃过对他的关注,不断听到他的讯息及在书法方面的进步,也分别在兰州、临夏拜访过他两次,却没有想到《人民艺术家》(书画册)里对苏先生的评论这么高、认识如此深刻。令人震惊的是,《人民艺术家》(书画册)推介的10位书画家中有欧阳中石、沈鹏、岳石、苏国华、张海等,张海是当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国华排名张海之前!我认真“审阅”《人民艺术家》(书画册)的主办者出版社及名誉顾问、顾问、主任、副主任、主编、副主编、编委会理事、委员名单,并对“人民艺术家协会”做了一点了解。“主办策划”该书画册的是人民艺术家协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欧阳中石是人民艺术家协会会长。《人民艺术家》
(书画册)的名誉顾问有周铁农、孙家正、蒋正华、王汉斌,都是全国人大,政协的副主任很副主席,顾问有欧阳中石、沈鹏、李铎、张海、乔羽等等,岳石是2位编委会副主任中排名在前一个,14位编委会理事中有李品纯、苏国华、李成印、王安祥、陈振海等,《人民艺术家》(书画册)推介的10位书画家中有9人是丛书编委会的顾问,副主任、理事,即欧阳中石、沈鹏、岳石、苏国华、张海、李品纯、王安祥、陈振海。李品纯在理事中排名第二,苏国华排名第五,但在《人民艺术家》中苏国华排名在张海,李品纯之前。看来,苏国华先生有幸遇到伯乐了,而且,伯乐不是一个。
从一个报纸出版编辑的角度经过认真“审阅”后,我深感惭愧,惭愧的是自己近十年来对苏老先生了解之肤浅、关注之不够,惭愧自己书法欣赏水平的浅薄和对苏先生书法印象的陈旧与偏见,同时,我不禁自言自语:“老先生“终于成功了”尽管来的晚了些”……猝然地感动涌上我的心头,不觉间泪水满眼眶。我决定一定要专程赴兰州采访苏国华先生。
苏先生在临夏时和兰州建立工作室之处,分别两次向苏先生表示过我的愿望,就他和他的书画写篇记诉,都被他摇着宽厚的手掌拒绝了。为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我把《人民艺术家》(书画册)作为一本珍贵的学习教材,认真阅读了该书画册推介的10位书画家介绍和记述,反复欣赏每个人的书画作品,再三阅读文中对他们书画的评论,经过二十几天的学习,收获不少。在此期间接连传来喜讯:一是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授予苏国华“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二是苏先生的书画作品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国邮册》收录,出版发行了素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票。
2015年2月14日,春节来临之际,在兰州市文化宫见到了苏国华先生。文化宫仿古建筑艳丽的色彩,宫门内外几家书画摊挂出的春节对联,以及忙忙碌碌采购对联的人们,营造出节日临近的气氛,苏先生和夫人见到朋友相亲时的喜悦和热情,让记者觉得顿时进入春节的喜庆中。“天山牧人工作室”高悬门顶,是集作家、学者、书画家于一身的马自祥先生书写的,七个行楷字,苍劲有力。进入工作室,英明的书案下、环书案的三面墙,从书案下、墙角到墙面最高处,置放和挂满了苏先生的书画作品,有装裱好的和新近创作的,让人目不暇接。
幼年播下酷爱书法的种子
人一生的志向和追求犹如花卉树木,不管将来长城什么样,大多是在童年时代播下的种子幼苗。现年75高龄的苏国华先生,一生对翰墨的酷爱痴迷起源于他的童年时代。
在与苏老先生的交谈中,不时有一些镜头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有一个小男孩,才六七岁,模样长得浓眉大眼,敦敦实实,自信机灵,个性倔强而张扬。他还未去上学,但在家父苏星桥及家庭私塾老师——古河州赫赫有名的清末翰林马玉清老先生的严格教育下,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每日定时习练毛笔字,唐楷体临摹得到老先生称赞。这个小男孩家居河州城靠近东城墙至今仍叫周家坝的地方,家里家外、路边、巷道,只要看见能鞋子的平面,不管是大石头、墙体,还是家门、铺面,他就忘记了大人们的再三禁止,去除随身携带的木炭或石灰疙瘩或电池碳棒,带着儿童的幼稚和炫耀的心里就大书特书,招来路人老少妇孺的眼球……这个表现欲极强的小男孩,就是童年的苏国华。
苏先生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米外祖父马鸿宾、马鸿逵虽为旧中国甘宁军阀,但对教育非常重视(曾在甘宁辖区创办学堂100多所),对子女教育尤为重视,家教甚严。苏先生大舅舅马敦德特聘清末翰林马玉清老先生,为幼年时期的苏先生、同龄表兄弟及蒙古王子敖庆等四人的专职老师。苏先生自幼天资聪颖,学习勤奋,爱习汉字,神的马老先生喜欢,并悉心指点鼓励,为苏先生播下了必胜酷爱书法的种子。
苏先生父亲苏星桥,是以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军人,书画造诣尤为突出,结交了不少当时知名的书画家,收藏了宋、明、清多幅名家书画。在张大千逗留兰州期间与其结为挚友,多次向张大千请教技艺。而苏先生的母亲马金香,识阿文通汉语,学习四书五经,喜好书画,并有着中国女性特有的相夫教子的传统美德,教子有方。苏先生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最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书香门第。受家庭影响和熏陶,苏先生从少年时期学习绘画,并得到过张大千的指点,由此开始了以画为主,兼练书法之路。
新中国建立以后,苏先生开始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全新生活,他跳级入小学,顺利读中学,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对绘画和书法的习练更加勤奋自觉。在上中学时,由于学习书画出色,得到老师们的称赞,学校有活动时,常常被学校叫去写标语横幅。中学毕业又顺利考上了大学,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他却选择了林进家门的临夏师范学校读书。在学生时期,苏先生主动拜师学书画,当时的河州书画名人“王铁笔”、方介侯、苏汉洲等做过他的书法老师。在临夏师范读书时,苏先生的绘画作品《夜读》,参加了1957年举办的“甘肃省青少年绘画展览”,并获二等奖,由省上推荐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画展。师范一毕业就分配了工作,开始了一个热血青年对梦想的憧憬和追求,也开始了他坎坷的人生之路。
坎坷人生方显坚强意志
犹豫特殊的家庭背景,苏先生和苏先生一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收到冲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被抄家、批斗、迫害、开除公职,为了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苏先生冲破红卫兵的围堵,保护全家迁往新疆,这一去就是三十载。在新疆期间,苏先生经历了险恶的政治和自然环境,经历了离母丧夫的大悲,放过牧,养过蜂,打过工、当过包工头,承包过鱼塘、做过生意,也干了公职,在县水利部门做了十年多的水利工程师。不管经历过多少磨难,从事过什么生计,苏先生始终未改其酷爱书法的初衷以及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他在恶劣的环境下,艰辛的生计中,书帖不离身,一有空闲,随时随地,读帖研摩,年复一年。那时,苏先生购买书帖总是一种书帖买两本,存放一本,另一本被他一页一页地撕下来,折叠待在身上,并于抽空读摩。家中备有铁笔沙盘,在家的每天都要挤时间练习书帖,坚持潜心研摩张芝、二王、怀素等碑帖,对二王的碑帖钻研尤甚。在水利部门工作期间,同事们发现苏先生开大会很认真,正襟危坐,专心听讲。说到这里,苏先生低下头,禁不住呵呵笑了,很开心地说:“实际上,我的手指在口袋里临摹书帖,行完全在字上”。在放牧、养蜂、守鱼塘时,不时袭来的难以名状的寂寞迷茫中,书法和绘画成了他主要的精神寄托。时时研摩随身携带的书帖,深入领会书法的笔意和神韵,不知不觉间,他感到自己对书法的爱胜过了切。有时兴之所至,他用钢笔画几幅速写,描写眼前的天山,那令他陶醉、永世难忘的大美风景。
“书画上的志趣大大减少了我的孤独和痛苦”苏先生说。
早在新疆的七十年代,苏先生开始尝试书画的创作了。有一次,面对一幅书法创作,在落款处珍重写生了自己酝酿已久的名号——天山牧人。他的书画创作得到过曾是他的领导、当时为新疆八一学院教授张国安的鼓励,特别称赞他书法创作中自作的诗句:“踏雪天山三万里,笑谈冯涛数十年”和“天山牧人”这一名号。张国安先生是天津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是苏先生在患难中结识的挚友之一,现金在美国安度晚年,与苏先生至今保持着联系。说到“天山牧人”这一名号之所以沿用至今,苏先生有点激动地说:“我的父亲埋在了天山的脚下,我在天山放过牧,我的青春留在了新疆;更重要的是,天山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们一家,天山脚下的各族乡亲款待了我们……新疆是我们一家的第二故乡。”
苏先生在新疆工作时作为领导的张国安很器重他,意欲提携他走上仕途,他诚恳表示了自己对书画只志向和对仕途的无意;苏先生在新疆也挣过钱,曾是他户口所在乡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十万元户。然而,对书画的那种酷爱和造诣,使他也无意成为有钱人。为了能够壮心于自己志趣,1933年,苏先生借助一个机会,回到了久别的临夏,并把工作关系赚到临夏,同事办理了离休。是叶落归根吗?苏先生摇头否定。
“是为了书法”他表情严肃地说。
在临夏的13年里,苏先生潜心书法,刻苦钻研,默默耕耘。每日凌晨4点钟起床开始临摹书帖或创作书法,日均不少于6小时。为了保持足够的腕力、臂力以及腕力与臂力的协调一致,他天天活动亚林,还养了几十盆花,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搬来搬去。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回味人生,感悟书法,苏先生的书法在不断提升。特殊的家庭背景,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塑造出苏先生独特性格,也是他对书法的执着胜过了绘画。他性情豪放,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孤傲不驯,不入俗流,刚毅倔强,一心追求书法艺术的真谛,不参加任何行业学会和公共活动。但在临夏的最后两三年,他感觉自己的书法水平的提升渐趋停止,危机感挥之不去。
2006年,为了书法,已是66岁的苏先生,毅然走出了临夏。他先导北京拜访朋友,考察一月,再到西安考察,并驻足先,在大雁塔附近的书画街市开了一家书画铺。这一驻就是两年。在古都西安书画界,苏先生经过了一个从忽视到被中式的过程,特别受到曲江书画院院长的重视和好评,被先曲江书画院吸收为会员,结识了一批县书画界朋友,配合参加了曲江书画院的多次行业活动,同时,书法作品的销售额接近曲江书画院,走红同行,受到日本人、韩国人的青睐。但对苏先生来说,留在西安是为了学习和提高。除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感受同行和社会的对自己的认可度,苏先生更加看重的是先碑林,苏先生说:“那是中国最终归的书法文化宝藏”。一有时间,他就去西安碑林,徜徉其中,流连忘返,如醉如痴……三个年头,两年过去,他找到了自信,感悟到书法的新境界,确定了自己的长驻之地——兰州。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书法艺术产生于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实践,看似平凡,实为神奇;中国书法实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一般的识字写字者来说,书法是一种似乎都懂,又似乎都不懂的艺术。书法对书法家来说,是个性、气质、才学和内心的表露,一副成功的书法作品,是功力、性格、学识、阅历和精神境界的展现。经过60多年的追求和探索,苏先生对书法艺术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有着自己深切的感悟。他孜孜以求书心统一超速境界,自觉提升个人的思想、审美和人格境界,使其书法作品表现出他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个性,也表现出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形成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其阅历,性格对他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尤为深刻。苏先生说,书品即人品,人到无求品自高;创新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发生,风格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风格里包含着创新;形成什么样的风格,取决于研习传统的深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
“艺无止境。生命不息,理应追求不止”苏先生最后说。
采访结束时,记着希望拍一张苏先生正在写书法的照片,坐在书案前椅子里的苏先生微笑着点了点头,默不作声约三分钟后,稳稳地站起来,不紧不慢地拿出宣纸,在书案上缓缓铺开,墨汁倒入砚池,砚池里轻轻“磨笔”,突然提笔就写。当写出“滚滚长江”四个字时,我的心中随即响起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苏先生写的是《三国演义开篇辞》。眼前的苏先生气精神宁,挥洒自如,笔下有急有缓,有轻有重,有抑有扬;墨迹或浓或淡,或枯或荣,或疏或密,字体圆润健劲,字与字有间有连,气韵贯通其间;字叠成行,行行呼应,字和行气势如泻,自然流畅,自始至终犹如随着节奏和韵律而书写,最终书写出一片峻奇清丽的《三国演义开篇辞》。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马自祥先生说得好:“今观苏国华先生的书法作品,犹如赏心悦目地聆听一段妙曲,他的点画线条,形态上有起有伏,有收有放;力度上有强有弱,有刚有柔,速度上有急有缓,有断有续;情感上行有张有弛,有高有低,用笔抑扬顿挫,用墨淋漓生动,韵律和谐统一。他懂得传统基调,又悟到创新之道,促其书法的愈加成熟,笔随心动,意在笔先,充分反映出他创作的激情,彰显老辣而清新的独到个性”。电话:15117213492.15193171038。联系人:蒲爱琴QQ:1214350582.15117213492
“中华文化名人”“金奖艺术家”“中华民族杰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书画作品走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深圳、广州、成都等国家、地区和都市,2010年底参加了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国书法家峰会”书展,并获“民间优秀书画家”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海峡两岸书画大展一等奖。
当翻开是画册《人民艺术家》目录,看见苏先生的姓名时,我还是平静的,再仔细阅读苏国华的介绍及书房评论后,心里就是点不平静了 ……认识苏老先生近二十年了,对他和他的书法也是有所了解的,他走出临夏近十年里也没有放弃过对他的关注,不断听到他的讯息及在书法方面的进步,也分别在兰州、临夏拜访过他两次,却没有想到《人民艺术家》(书画册)里对苏先生的评论这么高、认识如此深刻。令人震惊的是,《人民艺术家》(书画册)推介的10位书画家中有欧阳中石、沈鹏、岳石、苏国华、张海等,张海是当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国华排名张海之前!我认真“审阅”《人民艺术家》(书画册)的主办者出版社及名誉顾问、顾问、主任、副主任、主编、副主编、编委会理事、委员名单,并对“人民艺术家协会”做了一点了解。“主办策划”该书画册的是人民艺术家协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欧阳中石是人民艺术家协会会长。《人民艺术家》
(书画册)的名誉顾问有周铁农、孙家正、蒋正华、王汉斌,都是全国人大,政协的副主任很副主席,顾问有欧阳中石、沈鹏、李铎、张海、乔羽等等,岳石是2位编委会副主任中排名在前一个,14位编委会理事中有李品纯、苏国华、李成印、王安祥、陈振海等,《人民艺术家》(书画册)推介的10位书画家中有9人是丛书编委会的顾问,副主任、理事,即欧阳中石、沈鹏、岳石、苏国华、张海、李品纯、王安祥、陈振海。李品纯在理事中排名第二,苏国华排名第五,但在《人民艺术家》中苏国华排名在张海,李品纯之前。看来,苏国华先生有幸遇到伯乐了,而且,伯乐不是一个。
从一个报纸出版编辑的角度经过认真“审阅”后,我深感惭愧,惭愧的是自己近十年来对苏老先生了解之肤浅、关注之不够,惭愧自己书法欣赏水平的浅薄和对苏先生书法印象的陈旧与偏见,同时,我不禁自言自语:“老先生“终于成功了”尽管来的晚了些”……猝然地感动涌上我的心头,不觉间泪水满眼眶。我决定一定要专程赴兰州采访苏国华先生。
苏先生在临夏时和兰州建立工作室之处,分别两次向苏先生表示过我的愿望,就他和他的书画写篇记诉,都被他摇着宽厚的手掌拒绝了。为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我把《人民艺术家》(书画册)作为一本珍贵的学习教材,认真阅读了该书画册推介的10位书画家介绍和记述,反复欣赏每个人的书画作品,再三阅读文中对他们书画的评论,经过二十几天的学习,收获不少。在此期间接连传来喜讯:一是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授予苏国华“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二是苏先生的书画作品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中国邮册》收录,出版发行了素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票。
2015年2月14日,春节来临之际,在兰州市文化宫见到了苏国华先生。文化宫仿古建筑艳丽的色彩,宫门内外几家书画摊挂出的春节对联,以及忙忙碌碌采购对联的人们,营造出节日临近的气氛,苏先生和夫人见到朋友相亲时的喜悦和热情,让记者觉得顿时进入春节的喜庆中。“天山牧人工作室”高悬门顶,是集作家、学者、书画家于一身的马自祥先生书写的,七个行楷字,苍劲有力。进入工作室,英明的书案下、环书案的三面墙,从书案下、墙角到墙面最高处,置放和挂满了苏先生的书画作品,有装裱好的和新近创作的,让人目不暇接。
幼年播下酷爱书法的种子
人一生的志向和追求犹如花卉树木,不管将来长城什么样,大多是在童年时代播下的种子幼苗。现年75高龄的苏国华先生,一生对翰墨的酷爱痴迷起源于他的童年时代。
在与苏老先生的交谈中,不时有一些镜头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有一个小男孩,才六七岁,模样长得浓眉大眼,敦敦实实,自信机灵,个性倔强而张扬。他还未去上学,但在家父苏星桥及家庭私塾老师——古河州赫赫有名的清末翰林马玉清老先生的严格教育下,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每日定时习练毛笔字,唐楷体临摹得到老先生称赞。这个小男孩家居河州城靠近东城墙至今仍叫周家坝的地方,家里家外、路边、巷道,只要看见能鞋子的平面,不管是大石头、墙体,还是家门、铺面,他就忘记了大人们的再三禁止,去除随身携带的木炭或石灰疙瘩或电池碳棒,带着儿童的幼稚和炫耀的心里就大书特书,招来路人老少妇孺的眼球……这个表现欲极强的小男孩,就是童年的苏国华。
苏先生有着特殊的家庭背景米外祖父马鸿宾、马鸿逵虽为旧中国甘宁军阀,但对教育非常重视(曾在甘宁辖区创办学堂100多所),对子女教育尤为重视,家教甚严。苏先生大舅舅马敦德特聘清末翰林马玉清老先生,为幼年时期的苏先生、同龄表兄弟及蒙古王子敖庆等四人的专职老师。苏先生自幼天资聪颖,学习勤奋,爱习汉字,神的马老先生喜欢,并悉心指点鼓励,为苏先生播下了必胜酷爱书法的种子。
苏先生父亲苏星桥,是以为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军人,书画造诣尤为突出,结交了不少当时知名的书画家,收藏了宋、明、清多幅名家书画。在张大千逗留兰州期间与其结为挚友,多次向张大千请教技艺。而苏先生的母亲马金香,识阿文通汉语,学习四书五经,喜好书画,并有着中国女性特有的相夫教子的传统美德,教子有方。苏先生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最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书香门第。受家庭影响和熏陶,苏先生从少年时期学习绘画,并得到过张大千的指点,由此开始了以画为主,兼练书法之路。
新中国建立以后,苏先生开始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全新生活,他跳级入小学,顺利读中学,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对绘画和书法的习练更加勤奋自觉。在上中学时,由于学习书画出色,得到老师们的称赞,学校有活动时,常常被学校叫去写标语横幅。中学毕业又顺利考上了大学,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他却选择了林进家门的临夏师范学校读书。在学生时期,苏先生主动拜师学书画,当时的河州书画名人“王铁笔”、方介侯、苏汉洲等做过他的书法老师。在临夏师范读书时,苏先生的绘画作品《夜读》,参加了1957年举办的“甘肃省青少年绘画展览”,并获二等奖,由省上推荐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画展。师范一毕业就分配了工作,开始了一个热血青年对梦想的憧憬和追求,也开始了他坎坷的人生之路。
坎坷人生方显坚强意志
犹豫特殊的家庭背景,苏先生和苏先生一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收到冲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被抄家、批斗、迫害、开除公职,为了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苏先生冲破红卫兵的围堵,保护全家迁往新疆,这一去就是三十载。在新疆期间,苏先生经历了险恶的政治和自然环境,经历了离母丧夫的大悲,放过牧,养过蜂,打过工、当过包工头,承包过鱼塘、做过生意,也干了公职,在县水利部门做了十年多的水利工程师。不管经历过多少磨难,从事过什么生计,苏先生始终未改其酷爱书法的初衷以及对绘画的浓厚兴趣。他在恶劣的环境下,艰辛的生计中,书帖不离身,一有空闲,随时随地,读帖研摩,年复一年。那时,苏先生购买书帖总是一种书帖买两本,存放一本,另一本被他一页一页地撕下来,折叠待在身上,并于抽空读摩。家中备有铁笔沙盘,在家的每天都要挤时间练习书帖,坚持潜心研摩张芝、二王、怀素等碑帖,对二王的碑帖钻研尤甚。在水利部门工作期间,同事们发现苏先生开大会很认真,正襟危坐,专心听讲。说到这里,苏先生低下头,禁不住呵呵笑了,很开心地说:“实际上,我的手指在口袋里临摹书帖,行完全在字上”。在放牧、养蜂、守鱼塘时,不时袭来的难以名状的寂寞迷茫中,书法和绘画成了他主要的精神寄托。时时研摩随身携带的书帖,深入领会书法的笔意和神韵,不知不觉间,他感到自己对书法的爱胜过了切。有时兴之所至,他用钢笔画几幅速写,描写眼前的天山,那令他陶醉、永世难忘的大美风景。
“书画上的志趣大大减少了我的孤独和痛苦”苏先生说。
早在新疆的七十年代,苏先生开始尝试书画的创作了。有一次,面对一幅书法创作,在落款处珍重写生了自己酝酿已久的名号——天山牧人。他的书画创作得到过曾是他的领导、当时为新疆八一学院教授张国安的鼓励,特别称赞他书法创作中自作的诗句:“踏雪天山三万里,笑谈冯涛数十年”和“天山牧人”这一名号。张国安先生是天津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是苏先生在患难中结识的挚友之一,现金在美国安度晚年,与苏先生至今保持着联系。说到“天山牧人”这一名号之所以沿用至今,苏先生有点激动地说:“我的父亲埋在了天山的脚下,我在天山放过牧,我的青春留在了新疆;更重要的是,天山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们一家,天山脚下的各族乡亲款待了我们……新疆是我们一家的第二故乡。”
苏先生在新疆工作时作为领导的张国安很器重他,意欲提携他走上仕途,他诚恳表示了自己对书画只志向和对仕途的无意;苏先生在新疆也挣过钱,曾是他户口所在乡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十万元户。然而,对书画的那种酷爱和造诣,使他也无意成为有钱人。为了能够壮心于自己志趣,1933年,苏先生借助一个机会,回到了久别的临夏,并把工作关系赚到临夏,同事办理了离休。是叶落归根吗?苏先生摇头否定。
“是为了书法”他表情严肃地说。
在临夏的13年里,苏先生潜心书法,刻苦钻研,默默耕耘。每日凌晨4点钟起床开始临摹书帖或创作书法,日均不少于6小时。为了保持足够的腕力、臂力以及腕力与臂力的协调一致,他天天活动亚林,还养了几十盆花,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搬来搬去。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回味人生,感悟书法,苏先生的书法在不断提升。特殊的家庭背景,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塑造出苏先生独特性格,也是他对书法的执着胜过了绘画。他性情豪放,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孤傲不驯,不入俗流,刚毅倔强,一心追求书法艺术的真谛,不参加任何行业学会和公共活动。但在临夏的最后两三年,他感觉自己的书法水平的提升渐趋停止,危机感挥之不去。
2006年,为了书法,已是66岁的苏先生,毅然走出了临夏。他先导北京拜访朋友,考察一月,再到西安考察,并驻足先,在大雁塔附近的书画街市开了一家书画铺。这一驻就是两年。在古都西安书画界,苏先生经过了一个从忽视到被中式的过程,特别受到曲江书画院院长的重视和好评,被先曲江书画院吸收为会员,结识了一批县书画界朋友,配合参加了曲江书画院的多次行业活动,同时,书法作品的销售额接近曲江书画院,走红同行,受到日本人、韩国人的青睐。但对苏先生来说,留在西安是为了学习和提高。除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感受同行和社会的对自己的认可度,苏先生更加看重的是先碑林,苏先生说:“那是中国最终归的书法文化宝藏”。一有时间,他就去西安碑林,徜徉其中,流连忘返,如醉如痴……三个年头,两年过去,他找到了自信,感悟到书法的新境界,确定了自己的长驻之地——兰州。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书法艺术产生于中国人最基本的文化实践,看似平凡,实为神奇;中国书法实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一般的识字写字者来说,书法是一种似乎都懂,又似乎都不懂的艺术。书法对书法家来说,是个性、气质、才学和内心的表露,一副成功的书法作品,是功力、性格、学识、阅历和精神境界的展现。经过60多年的追求和探索,苏先生对书法艺术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有着自己深切的感悟。他孜孜以求书心统一超速境界,自觉提升个人的思想、审美和人格境界,使其书法作品表现出他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个性,也表现出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形成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其阅历,性格对他书法艺术风格的影响尤为深刻。苏先生说,书品即人品,人到无求品自高;创新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发生,风格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风格里包含着创新;形成什么样的风格,取决于研习传统的深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
“艺无止境。生命不息,理应追求不止”苏先生最后说。
采访结束时,记着希望拍一张苏先生正在写书法的照片,坐在书案前椅子里的苏先生微笑着点了点头,默不作声约三分钟后,稳稳地站起来,不紧不慢地拿出宣纸,在书案上缓缓铺开,墨汁倒入砚池,砚池里轻轻“磨笔”,突然提笔就写。当写出“滚滚长江”四个字时,我的心中随即响起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苏先生写的是《三国演义开篇辞》。眼前的苏先生气精神宁,挥洒自如,笔下有急有缓,有轻有重,有抑有扬;墨迹或浓或淡,或枯或荣,或疏或密,字体圆润健劲,字与字有间有连,气韵贯通其间;字叠成行,行行呼应,字和行气势如泻,自然流畅,自始至终犹如随着节奏和韵律而书写,最终书写出一片峻奇清丽的《三国演义开篇辞》。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马自祥先生说得好:“今观苏国华先生的书法作品,犹如赏心悦目地聆听一段妙曲,他的点画线条,形态上有起有伏,有收有放;力度上有强有弱,有刚有柔,速度上有急有缓,有断有续;情感上行有张有弛,有高有低,用笔抑扬顿挫,用墨淋漓生动,韵律和谐统一。他懂得传统基调,又悟到创新之道,促其书法的愈加成熟,笔随心动,意在笔先,充分反映出他创作的激情,彰显老辣而清新的独到个性”。电话:15117213492.15193171038。联系人:蒲爱琴QQ:1214350582.15117213492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