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史可鉴,中书协会员、中国艺术家网络合作联盟主席。
史俊保,又名史可鉴,务本斋主人,1969年出生于山东郯城,定居天津滨海新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艺术家网络合作联盟主席、中国国际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写作协会理事、大众日报特约记者。
史可鉴是隋唐英雄史大奈后裔,史大奈陵墓遗址就在其村前。祖辈诗书传家,多有朝廷为官者。“务本斋”堂号已世袭好几代了,豪迈而务实、本分而好学是其家族特色,在当地享有盛誉。他自幼跟随当地著名书法家徐树超、马福成、徐旭、孙宪生、王作桓、王奠基等诸多前辈学习书法,遍临颜欧柳赵诸体,尤擅小楷。后追随当代著名女书法家萧娴先生学习数年,并得到张海先生、赵熙文先生指教。
史可鉴作品常见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大众日报》、《山东人》等大型刊物,被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荣宝斋、安阳博物馆以及众多国内外友人收藏。并被授予中华优秀艺术家、中华人才精英、中国书画大家100人、最具收藏潜力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史可鉴楷书书法,博采众家之长,别具风情,彰显个人性格,另辟楷法新风,尤其小楷堪称极品。小字运笔圆润、娟秀、挺拔、整齐,讲究章法布局的和谐统一,讲究下笔、运笔、收笔的用笔之道,虽小却显大气度;大字雄壮厚重,运笔灵活多变,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线条流畅优美,行笔缓处如涓涓细流滋生静气,急处似野马脱缰、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水墨交融,浓淡有致,为文为笔赋予了无尽的意蕴和灵魂。小字虽小,笔笔清晰,大字虽大,笔笔到位,墨色变化带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学楷久了,便觉各家楷法大同小异,自认为楷书就是写规矩的中国字,能够让人看了舒服、美就可以了,由此不再拘泥各家之法,任意搬来,已非一家之楷,自谓无法楷字。
史可鉴不管外界浮躁的环境,夜深人静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分,长年累月在夜深人静月朗星稀之时用小楷抄写经文。此时功利、世俗似乎也随着暮色下沉,醇雅之作在脱尽纵横习气时诞生。这是一种虚和之力,于古劲冲之中得冲和淡穆之致,是小楷中高尚境界。抄经是一种积墨,积墨如积德,他每日修炼,每日积德。修炼成平心静气的习惯,得宁静味。
史可鉴的小楷经文,那份静气让人仰慕,尤其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高速度与时代的躁动,更令人产生一种向往。那种线条的舒张,那种缓和、张扬,读来气为之顺。现场书写时他的那种自信和张扬、谦虚和厚道,一招一式,似乎就是在跳舞、在弹琴、在唱歌、在踏泥泞、在走山路。史可鉴先生告诉我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文260字核桃楷抄写了不低于500遍,不包括被买断经营的200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正文5458字,《道德经》正文5301字,《地藏经》、《楞严经》、《洛神赋》、《岳阳楼记》等等名文大经,每篇多少字,脱口就来,足见他对这些经文的熟悉。抄过的经文数也数不过来,都是用的小楷或核桃楷,一笔一划,规规矩矩地写,多数都是在夜深人静时完成的。小楷需要静心,经文不可错字,不可多字,不可漏字,没有耐心写不了。“抄经文需要虔诚,需要认真、仔细,抄经文,学古人,那份感觉,那种体悟,那种高度,诸多事例在现实生活中也常见,甚而比古人见到的层次更高,更感人,但经文中的文字经典、优美,的确一字不可易。”史可鉴如是说。
《中外名流》杂志第20期以《吾以我血抄心经》报导过史可鉴用自己的血抄写四部金刚经的事迹,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他刺血敬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行为,在当今社会中实属罕见。正因为他用鲜血、用生命的一部分抄经的过程,才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功底,每幅作品更充满灵性。美籍华人张明明女士(著名作家张恨水之女)收藏了一部佛经,对史可鉴先生的虔诚之心非常敬佩,后来经常联络,并促成了2011年的欧洲六国巡展,提升了史可鉴先生的国际影响力。
史可鉴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还是活跃的书画活动家。热心为艺术家义务服务,并积极提携年轻人,这与他领悟“佛、道、儒”的精髓,致力修炼自己和“普度众生”有密切关系。他于2010年发起设立了中国艺术家网络合作联盟,并被推举为首任主席。自2010年8月开始,以每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举办滨海笔会,笔会艺术家全部来自网络。开创了艺术家从虚拟的网络走进现实,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先河,有效拓宽了艺术家与收藏家之间的近距离接触,提高了艺术家优秀作品的展示与收藏频率。几年来,全国各地参会艺术家已有2000余人次,参与国内书画活动600多次。有效促进了书画艺术家与收藏家、书画爱好者、喜欢书画的企业家的沟通、接触、洽谈、交流和交往,提高了艺术家展示、出售作品的频率,拓展了艺术家的思路和交友的范围。
史可鉴多年前便立志要使民族的书画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和他所领导的团队已经与国际某些艺术团体沟通接触,互相切磋艺术。已与美国大华府艺术同盟主席张明明女士、日中艺术同盟主席陈兰奇女士、印尼艺术家关国胜先生、韩国艺术家青山先生等艺术团体交往颇深,初步打开了艺术家网络合作联盟的国际市场。《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看艺术家网络合作联盟发展契机》是史可鉴的原创文章,已被多家媒体转载。该文凸现出史可鉴的胸襟,一种激情,一种执着,一种渴望和祈盼,一种精、气、神跃然纸上。
史可鉴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教育家。在天津滨海新区二十多年来,致力于书法艺术的推广交流,他从不办培训班收费,而是走进校园义务教学。早期书法教育还没有完全走进校园的时候,他甚至托关系求着学校开书法课,开始时笔墨纸张都自己提供。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他已经是当地十余所学校的书法导师,培养了几千名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借助艺术家网络合作联盟这个平台,广泛邀请各地的艺术家们走进课堂,和孩子们互动交流,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他的义举得到了当地政府、学校和家长的认可,教育部门曾专门前往滨海调研,为国家在中小学内普及书法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为了表彰他对滨海文化事业的贡献,也为了把艺术家网络合作联盟滨海笔会这个文化名片做的更响,当地政府联合有关企业共同出资为他专门建立了一所几千平的工作室。也正因此,他把整个内心都奉献给了这份沃土。
他热衷于书法交流而淡泊名利,倾情于提携新人而不求回报。他更多地是用自己卖字的钱组织活动,满足艺术家的食宿、路费、礼物,甚至还有润笔费。他能把雅安芦山4.20赈灾大型书画义拍所得的陆万陆千元全部捐赠给芦山小学灾后重建,而自己一直身居几间土坯房。他穿着朴素、饮食简单,衣服多是地摊货,抽烟只是几块钱的大前门。但是他活得目标明确,活得充实愉快,活得信心十足,活得让人敬仰。正如著名诗人张金才先生为他作的四言长诗《为史可鉴方家作》所讲“鞠躬尽瘁,岁岁重庚。困难当头,咬牙不吭。资金匮乏,硬头皮撑。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扬孟尝义,践叔宝行。竭尽心力,善始善终。功德圆满,赢得尊重。远方来宾,谁知苦衷?嗟来之食,他未领情。为自由故,拒困金笼。贫贱不移,处事信诚。一生志向,击水鲲鹏。龙马精神,知音共鸣。和人利地,天时助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可鉴的作品尤其是人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认可。除了书画、文学界的朋友外,活佛高僧、党政人员、退役将领、商界巨贾、媒体记者、个体商贩、工薪阶层等都有他的知音好友。经常有一些年龄比他大、社会影响比他高的朋友提出拜师要求,他总是以兄弟们一起交流婉拒。实在推辞不过的,对于那些行过拜师礼的诸多学生,他也很少以老师自居。他这种貌似没有书法大家温文尔雅的气质、也没有山东大汉高大硬朗的“文弱书生”,却以沂蒙人那份纯朴、豪迈之情,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那种掩饰不住的魅力。
电话13072084004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