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书画大师成耀雲
(王雪峰)
成耀雲先生是我的学长,也是我青年时期为之敬慕的一位大哥。1964年7月,成耀雲毕业于耀县中学,和我这个铜川市三中毕业的学生一起迈进了陕西省富平农机校大门,成为同窗学友。
耀雲先生宅居耀县城关学古巷,我家住铜川城关南街,从家往返学校,耀县乃是必经之地。
耀县古为耀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名的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六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盛于宋,其制品以"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被誉为北方青瓷的代表,在中国陶瓷史上影响深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耀州也是著名的“一圣四杰”所在地,药王孙思邈和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柳公权、宋代绘画大师范宽、西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傅玄、唐朝史学家以及政治家令狐德棻之生息宝地,有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在校读书期间,与成兄不期而遇的邂逅,又有脾性相投的爱好,便有了常去耀州学古巷的拜望这位大哥的机缘,有了了解和学习耀县历史文化的机缘。
成兄幼年深受家族和古耀州文化的影响,对于古字画的喜好由来已久。而且练就了过人的记忆。回想起在学校第一次文艺汇演时,他在话剧《刘文学》中扮演的地主老财,不到三天就背完了全剧台词,诙谐的表演,至今令人忍俊不住。同时,他也是多才多艺,除过书画演技,体育中的各类球类也是他的强项。年轻的他,也好“追风”,什么集邮风、金鱼风、兰花风、君子兰风,直到穿戴的军帽风、海魂衫风、宽裤腿白球鞋风,他都身体力行,毫不掉队,而且都做的有声有色。但他多做少说的低调作风,却在当时全校6个班级中成为一名少有人知的“隐士”。
记得第一次去学古巷,一进成兄家院,就见成父猫着身子在那里浇花。得知我是耀雲的同学,便停下手里的活计,搬过小凳让座。闲聊期间,给我讲述了不少养花的好处和栽培常识,让我一个毛头小伙第一次感悟到养花清逸舒心的奇妙与魅力。久而久之,我成为成家的常客,更与成父谈话投机,无话不谈。也从这位经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老者身上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忠厚之道。也从成兄收藏的古玩字画以及祖父祖母的民国照片中,渐渐知道了他家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成兄祖父年轻时候,是游走耀县城乡的“货郎”,由于货品齐全、价格合理、童叟无欺,被近郊远乡的群众尊称为“成货郎”。货郎担子,便成为祖父赚钱养家和积累钱财的唯一来源。经过数十年的辛劳奔波,祖父终于完成了原始积累,在县城开起了丝绸店,成了经营苏杭丝绸的大掌柜。而数十年的远涉,也让祖父增加了更多见识,学到了更多的耀州历史文化。学古巷里的孔庙、大成殿,药王山的大殿与碑林,成为祖父经常祭祀、参拜的必去之处,为前立家规、后教子嗣奠定了基础。
成兄家父兄弟姐妹共六人,二男四女。成兄的姑姑她们为大,伯父因为身体缘故,去世尚早。成父虽然没有子承父业,经营苏杭绸缎,但在自立商号经营的糕点行业中,却是理财有道,业绩空前。由于严守家训,研学孔教,知书达理,深受祖父爱戴。解放后,成兄家父识大局,认大理,拥护政府改革,自觉接受公私合营,成为耀县蔬菜公司第一期职工,为繁荣城乡经济,做出了不懈努力,受到县政府和所在公司的连年褒奖。
1965年,我在校学会了照相,而且从庄里电影放映队队长那里得到了一部“华山”135 照相机,这也成为我与成兄交流的好工具。也正是学会了这门手艺,才让我在后来摄影记者的路上一直走到现在。而就是这部照相机,也为我们记录下了不少青年时期的美好记忆。
1968年,国际形势紧张,国家在陕西的纺织工业基地生产军工产品急缺劳力,12月底,陕西省革委会大专院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办公室派人来到学校,成兄与我和其他几位同学拿到了被分配到国营西北第一棉纺织厂工作的派遣证。1969年元月19日到厂报到,他被分配到前纺车间,我分到了织布车间。不久,我被革委会和军宣队抽调到厂文艺队搞春节拥军排演,还兼任摄影,工作一直在车间、工会、宣传部几个部门之间游弋。到厂第二年,细纱车间“赵梦桃小组”党小组长、曾任成兄指导员的吴桂贤当选为党的“九大”代表和共和国第一位女副总理,工厂抓生产、抓学习、抓接待外宾演出就成为一种常态。在紧张的工作中,成兄由于聪慧好学,很快就胜任了工作,而且干出了成绩,成为前纺车间一名技术员,列入了党组织培养和发展的对象。
1975年,由于家庭原因,成兄要调回耀县,走的那天,我们几个相好的同学坐在一起,算是相送的一场茶话会,互道珍重。而后,他在西北耐火材料厂工作,不久就当上了分厂厂长。
回到故乡之后,范宽故里的厚重氛围,又让他重新握起了久违的狼毫和画笔。1997年,他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结业后即取名“雲山”;1998年他又在中国宝玉石协会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文物保护与宝玉石鉴定专业学习。博学多识的积累,让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获得了更多。
成兄有两个女儿,为了解决孩子们的工作,1999年,他注册开设了“柳範堂”,依仗书画工作室这个平台作为 “文化世家”梦想传承的旗舰,开始经营文房四宝、名人字画,研究陶瓷玉器、碑石拓片、工艺文玩,让孩子们在自谋营生的同时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学到书画知识,学会珠宝鉴别、学到耀瓷文化,为传承耀州人文经典,演绎礼品文化时尚,从中汲取精华,受益匪浅。2000年,“柳範堂”被铜川陶瓷协会吸纳为会员单位,把这里作为经营耀州瓷的一个窗口。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他响应铜川市市委市政府工程技术人员下乡扶贫号召期间,一面积极贯彻落实实行联乡包村奔小康的政策,一面利用在药王故里扶贫的极好机会,认真研习地域文化,吸收孙思邈“悬壶济世”的大爱精神,促成了自己文化修养的进步,对后期继承和发展耀州文化奠定了牢靠基础。
成兄自幼喜好甚多,在祖辈文化教育的熏陶下,励志奋发学习课业的同时,兼以习学临摹范宽古画、研习柳公权书法为目标,并对汉隶秦篆苦钻常练,对古耀州历代传世书画名家大作学习临摹,经常利用工余时间走街串巷了解历史文化渊源,记录、写生耀州人文、山川风光,细品精研柳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与书法个性,受到了业界的关注与称赞。
“新意自出,别成一家”的范宽,乃耀州宋代杰出画家。他善画山水,重视写生,常居山林之间,危从终日,从不停止。其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用笔雄劲而浑厚,笔力鼎健,善用黑沉沉浓厚的墨韵,显得作品厚实而滋润,气派雄伟,境界浩莽。其皴法一般称之为“雨点皴”“芝麻皴”,下笔均直,形如稻谷。屋宇画作善先用界画铁线,后以墨色笼染,被后人称作铁层。但晚年用墨过多,土石不分,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液晦暝。而“书贵瘦硬方通神”的柳公权楷书,取颜,欧之长,自成一体,成为唐朝最后一位著名书法家。其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柳公权碑帖,是大师传世之宝。但由于字体间架结构不同一般,常人不易临帖研习,少于传承。而成耀雲先生却把临摹、研习柳公权书法作为耀州人继承弘扬典范之必修,遵循柳公“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古训,日练不休,渐求微进,终于修得正果。其书写的柳体书法作品深得大家喜爱,并为不少友人所收藏。
进入新千年以后,为了学习柳範书画精髓,程耀云先生笔耕不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习柳範大作上,并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去观赏古师原作,然幸得机缘,终于原尺大临摹了範宽大师的《溪山行旅图》、《关山雪渡图》等六幅存世杰作,取得了不小收获。有时为了完成画作,在他的“柳范堂”阁楼里一呆就是好几天。最多的一张画,居然花了整整一个礼拜。
成兄作品虽然不是炉火纯青,但其师古而不泥,求新而不取宠,无论运笔走势还是章法布控,无论色彩运用还是墨色浓淡,尽在其思维意识整合之中,显示了其娴熟的艺术功力。从其展示的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出作者厚积薄发的文化修养,浑厚苍劲的气劲和不失温柔秀雅的情韵,让人为之一震。而且,成兄书画兼长,凝练灵动的笔墨描述,凸显了他对生活深入观察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的把握,可谓“笔笔有来历,字字出意境,”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年已古稀的成耀雲,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庆之机,申请举办个人书画展,不仅以此展示自己传承弘扬柳範文化的成果,并以此作为自己研习书画第二阶段之起始,足见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和“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文化自信。这种不善言表,孜孜不倦的苦研与奋斗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文化人所效仿和发扬的。
而今的程耀云先生,已是中国国际杜甫书画院院士,是荣获全国书画大师数据库资格认定证书的“国家一级书法师”。我谨为之庆贺和祝福!
耀州自古圣人地,展望华原又出新。秉承柳範慰先祖,喜看后辈定胜今。
祝愿成耀雲先生个人书画展取得圆满成功!
祝愿他在大器晚成的第二阶段,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2019年9月9日於铜川新区